大发注册官方邀请码注册_大发注册官方邀请码Home
中新网成都12月9日电 题:印尼留学生洪婉晴:雅万高铁给家乡带来很多便利
作者 王鹏 何芦恒
“印尼和中国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联系,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也希望把中医知识带回国。”近日,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洪婉晴在成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因为对中医的喜爱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发展与繁荣后,迫切希望学成之后回国,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
图为洪婉晴在图书馆。金冠池 摄
今年28岁的洪婉晴2017年来到中国,如今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位在廖内群岛华人区长大的女孩,从小就接受了很多中医药知识。在她的记忆里,妈妈根据中医理论制作的药膳是非常美味,“枸杞炖鸡汤、八珍炖鸡汤等等,从小我就对中医感兴趣了,觉得中医很神奇”。
自从决定来中国学习,洪婉晴获得了家人的大力支持。虽然在华人区长大,但她接触最多的是闽南语,来中国必须从头学习汉语。2017年,她首先在山东大学学汉语,努力的她只用了半年时间就通过了汉语能力测试,随后来到成都中医药大学继续学业。
“刚来中国的时候,我觉得这里很发达。”洪婉晴告诉记者,比如在交通方面,自己长大的城市没有地铁,而中国很多城市不仅有地铁,还有高铁,“交通又方便又便宜”。中国早已普及的手机支付更让她惊异,“印尼还是使用现金和刷卡,但是中国可以手机扫码支付、刷脸支付,又方便又安全”。
来到中国之后,洪婉晴趁着课余时间前往各地游历。她喜欢爬山,对泰山、峨眉山、西岭雪山印象深刻,最喜欢的是成都西岭雪山,“印尼没有雪,这里四季分明,雪特别好看!”中国旅游景点的完善设施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爬山都有索道,印尼的山上索道比较少,需要走路”。
图为洪婉晴在校园读书。金冠池 摄
作为一名外国留学生,生活在成都的洪婉晴自然也有些许不适应。在她看来,学习中文已经很难了,成都的很多同学平时还会用四川话来交流,对她来说“又新奇又困难”,不过现在她已经可以听懂50%的四川话。
在灿烂的中国文化中,洪婉晴最感兴趣的是各种丰富的节日。“在印尼我们也有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但当时我并不太懂节日背后的文化,”她笑着说,来到成都后深度融入本地文化,学习了很多历史,更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且有趣。
图为洪婉晴在教室学习。金冠池 摄
课余生活中,洪婉晴喜欢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闲逛,也就此意识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很快。刚来成都时,成都地铁还没有那么多线路,如今地铁线路越来越发达,“去哪里都很方便”。她还特别喜欢成都完全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对我们学生来说特别方便”。
在洪婉晴看来,如今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关系越来越密切。雅万高铁、泗马大桥、莫罗瓦利工业园……她一口气给记者举了很多例子。“尤其是雅万高铁通车后,我们去万隆很快,大概45分钟就到了,以前开车要三到四个小时,中国高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我相信因为有了‘一带一路’的联系,印尼会像中国一样发展得更好。”谈及未来,洪婉晴说,自己计划毕业后回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开一家诊所,并计划做一名教师,“印尼还缺乏很多中医人才,我希望能把在中国所学的中医知识带回印尼,把中医知识推广给印尼人民。”(完)
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如何理解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习近平主席会见欧盟领导人,对于引领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世界稳定、繁荣有何积极影响?
视频:第一观察 | 习近平主席为何强调中欧关系“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一)“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
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也是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习近平主席指出,双方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世界大势,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
如何理解“正确定位”?
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看,中国始终将欧盟视为国际格局中一支战略性力量,一直把发展中欧关系视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出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彰显中方鲜明、一贯立场。
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是彼此的机遇而不是威胁,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自去年年底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在双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欧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取得丰富成果,中欧关系呈现巩固发展的良好势头。
与此同时,在欧洲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就更加需要欧方树立正确认知,增进同中方的理解互信,重信守义,一心一意发展对华关系。
诚然,中欧历史文化、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
(二)“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
当前,中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的格局,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欧具有高度互补性。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强调,双方要多做加法,以更深入、更广泛合作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
习近平主席提出三个“伙伴”: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
“关键”“优先”“可信”,描绘了中欧经济共生关系美好愿景,凸显中国同欧盟开展互利合作的积极意愿和真诚姿态。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中欧去年双边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今年以来,德国大众宣布在华斥资10亿欧元建设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和部件采购中心;西班牙机床制造商达诺巴特集团在上海设立了其全球第六大体验中心,加速其中国本地化战略……
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越来越多欧盟企业以实际行动,来华开辟合作新领域,创新合作新形态。
如今,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是中欧各自着眼未来作出的战略选择,中欧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为中欧合作指明了方向。
(三)“双方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
习近平主席将中欧视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此次会见中,习近平主席用“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对此作出进一步阐释。
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在百年变局中的世界,中欧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合作什么,具有世界意义。
可以说,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抗就不会形成;中欧选择和平稳定,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中欧选择开放共赢,全球发展繁荣就有了希望。
当今世界,无论是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还是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事关人类未来的重大全球性问题,都需要中欧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开展对话和合作,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如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才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中欧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领和支持。”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彰显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襟与担当。
监制:张晓松、鞠鹏
统筹:刘华、邱红杰、刘铮、王绚
视频记者:郑明达、蒋志强
摄影记者:黄敬文、刘彬
视觉|编辑:郝晓静、包昱涵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 上一篇:骨髓捐献者与受助者的隔空对话:与你一起对抗病魔
- 下一篇:加沙重燃战火